-
您的当前位置:聚鲁网-国际综合资讯平台 > 文化艺术 >

郭杭建—以开拓型思维投入琢篆艺术创新实践

来源:δ֪ 编辑:admin 时间:2019-03-20
导读:

  笔者认为;千百年来,"传统意义上的篆刻艺术"始终不离平面印章的传统格局,末见脱胎換骨的突破,而实际上,"篆刻"的定义其本身却并没有对我们限定过什么,那么,为什么我们要长期的进行自我索缚呢?

  因此,笔者投入"琢篆"作品的创作实践过程中, 依据作品效果所需,尽可放开手脚,划、刻、琢、雕、钻、磨均可齐驱并举而综合施艺,无需刻意模仿成规,更无需为名目繁多的刀法所累。

  换言之,只要能出效果,便是“刀削斧剁”又有何妨!将镌刻手法自我框限或硬行套用于某种程式内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。我远古工匠"以无法为吾法",在辅助工具极为简陋的背景条件下,不是也雕琢出无数惊世骇俗的不朽之作吗?

  探讨的角度,我们也不妨将"琢篆"与“篆刻”二者依据定义基本元素做一些横向比较 ;

  孤石随形延展布篆朱文深琢镂刻《看泉听风》

  随形折转布篆侧悬朱文深琢镂刻《大隐之道 心在桃源》

  首先:布篆范围及章法格局上,原有篆刻作品(简称"传统印章模式")多师法秦汉印气息,千百年来, 蹈乎规矩之中,然工致谨严每有过之,虽也得古拙之趣却失之于灵动疏秀,且"布篆经营"仅限于印章底平面,格式陈旧,拓印后印面效果与普通民用私印布局相近 、极易混淆,未能充分展现篆书神采,是以难破难立,沿袭至今。

  孤石随形穿凿式布篆朱文深琢镂刻《万里江山万里云》

  "琢篆"作品强调"随形布篆、多维展现",布篆取向拟"远离传统、推陈出新",以获取"多面柔合、多点展示"的立体效果,强化古篆文字清刚掘朴的厚重感、体量感并且兼顾了随形生发及在多维空间演绎出的无穷变数。由于施艺范围多向

责任编辑:admin

打赏

取消

感谢您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扫码支持
扫码打赏,你说多少就多少

打开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

网友评论:

在“\templets\demo\comments.htm”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,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,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,删除comments.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
推荐使用友言、多说、畅言(需备案后使用)等社会化评论插件

文化艺术
聚鲁网-国际综合资讯平台
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
Top